五年前,苯領與科萊恩遭遇行業極寒,這兩家企業經營的化工業遭遇上游提價、下游低迷的窘境。行業規模萎縮、營業額下降以及利潤率急降,幾乎所有夕陽產業面臨危機,其都被迫遭遇。這是容不得試錯的反轉戰—它們既不巨大如巴斯夫、拜耳,有充足資本面臨風險,也不是船小好調頭的微型企業,能夠迅速做出反應。
面對窮途末路的環境,究竟是怎樣的精彩布局,令危機中的化工企業重獲新生?
五年后。2013年,他們交出一份令人驕傲的答卷。苯領EBITDA達到歷史高的4.4億歐元,利潤率達7.6%。另一方面,科萊恩在剝離了非核心業務之后,利潤率連續5年走高,達到14.1%。2008年上任拯救科萊恩的全球CEO郭海力(Hariolf Kottman)說,“我的計劃是盡可能讓公司利潤率達到17%以上?!?br /> 危局
在瑞士,特種化工企業科萊恩剛從陣痛中走出—曾經顯赫一時的科萊恩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遭遇嚴重的威脅—作為一家生產特種化工產品的企業,科萊恩曾以助劑和添加劑為主要產品,其年營收一度超過80億瑞士法郎(約合65億歐元)。
但是,科萊恩在造紙、皮革、紡織等領域曾經引以為豪的技術,卻不再能為其帶來利潤。科萊恩全球執委會委員顧培楠(Christian Kohlpaintner)告訴記者:“造紙市場一直在萎縮,皮革市場年增速只有1%,而且還受動物毛皮價格波動的影響。是留在這樣的行業,還是服務于年增長率6%至7%以上的行業,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?!?br /> 郭海力認為,彼時科萊恩存在三大嚴重問題:現金流短缺、成本高企、組織架構復雜。這令科萊恩陷入沉疴不起的局面,2009年公司虧損1.9億瑞郎,這種虧損是營業額、利潤率雙雙下降的結果。作為一家特種化工企業,生產的本應是高附加值、高利潤率的產品,但2009年其EBITDA(不含折舊、息稅、攤銷前凈利潤)率僅有4%。股價從94瑞郎跌落到17瑞郎,科萊恩一度被《金融時報》看做“難存活下來的那一批”。
對科萊恩而言,危局并非全無預兆。用曾在瑞士主要報紙《阿爾高報》工作的資深記者伊莎貝爾·斯特拉斯海姆(Isabel Strassheim)的話來說,科萊恩經歷了“整整一個十年的失敗并購與剝離”。
早在2000年,科萊恩曾經斥資18億美元收購英國精細化學品生產商BTP,BTP以有機硅為主要產品。但這筆交易被普遍認為價碼過高,貢獻太小,在長期內始終拖累公司的發展。2007年,科萊恩關停了部分有機硅產能,并將剩下的資產擺上貨架出手。
科萊恩的前身是瑞士的山德士集團紡織化學品與特種化工產品部門,在1995年獨立,并在1997年與德國赫斯特的特種化學品部門合并。毫無疑問,這樣的出身令科萊恩看重其在皮革、造紙、紡織等領域的傳統。
當時,科萊恩將業務部門分為TLP(即紡織、皮革、造紙)、母粒、顏料及添加劑、功能性化學品四大板塊,而TLP在其中占據次席。2007年,TLP占整個集團營收的28%,但僅取得了1%的增速。對當時的經濟局勢稍有理解的人,就能立刻發現:造紙、紡織、制革,正好是三大“夕陽產業”,行業本身的增速就在1%以下。科萊恩的TLP部門作為其上游,自然會受到價格傳導的影響。
危局自瑞士來到美國,位于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東北角的印地果園(Indian Orchard)是一個平靜的小鎮。從空中俯瞰,你很難想象這片綠樹掩映的居住區里坐落著巨大的化工廠—其中有名的可能數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聚苯乙烯廠。
這座由孟山都建立的工廠此后多次易手,一度成為英國大化工企業英力士在美國重要的苯乙烯生產基地之一,每年可生產15萬噸聚苯乙烯,相當于裝滿40個水立方游泳館的標準游泳池。苯乙烯可能是人類常接觸的化合物之一—從航天飛機到運動鞋底,從醫療器械到商品包裝,都無法離開苯乙烯存在。
2011年,英力士與全球大化工企業巴斯夫將雙方的苯乙烯產能及資源整合,按照各半的持股比例建立了一家名為苯領的新公司,這座聚苯乙烯廠也從此成為苯領的資產。當時,很少有人意識到,這座已經運行了近40年的工廠即將走向命運的終點。